2012年12月10日 星期一

六國論-楚國-大而分治,亡秦非楚(RICE)


楚國,羋姓熊氏,自西周時立國,祖上為周王室臣子,後被封於楚為子爵,自西元前740時楚武王自號為王,傳至楚王負芻共二十六代君王(稱王前尚有數代國君,許多年份不可考)

一:地理位置
楚國的幅員在進入東周之後便極為遼闊,一直都是傲視天下的大國在楚威王極盛時期,至兩湖全部,重慶,江西,貴州,江蘇,浙江,安徽,河南,廣東部分地方,可以說是坐擁了天下半壁江山。

楚國易守難攻,自春秋以來,真正深入楚國境地的,只有孫武率領的吳國復仇大軍,連秦國對楚發動滅國之戰時,秦國名將王翦報秦王,非六十萬大軍不能滅楚國,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楚國地廣,國境極深,且根基深厚,在秦二世皇帝時復辟勢力也是出自楚國。

楚國的山川形勝確實是獨步六國,但也有其不足之處,在當時,中原仍然是開發較為完整的土地,楚國國境除了河南安徽此兩地較接近中原,土地生產力較高之外,其餘國境大多部族林立,各族自領封地,有些甚至連稅負兵力都是自行徵調,尊楚王為王只是口頭承認,實際上王族自領的範圍並不大於韓國太多,更不用講當時江西江蘇浙江廣東一帶尚未深澈開發,傳染病對中原人殺傷力極強,土地生產力完全不能和中原相比。

但是楚國之所以滅亡,絕不能將責任推給地廣難治,如此大的疆域對任何一國來說都會是加分,我們看看下一段,便知真正要害在何處

二:國俗民風
楚國雖在春秋時代就自立為王,但其國格卻不比晉國來得高。楚王一向自認獨立於中原之外,官制執掌接異於中原風俗,但每次中原爭霸都是在禮制之上糾纏不清,爭霸時還去問候九鼎輕重,擺明就是在官爵上不服,這樣的現象在楚國境內的風氣展露無遺。

楚人自認火神祝融後裔,但在分治傳統卻遠甚於其餘各國,早期楚國兼併小國許多都是小邦加盟式的,即小國承認楚王名號,但不為真正楚國國土。故在春秋之時楚國僅有數位國君得以稱霸,皆因力量不能凝聚,幸好在當時來說,另一強國晉國世族內鬥的情形不遜於楚國,所以相較之下,楚國王足全力還算是比較安全穩固的多。

在春秋後期發生了一件楚國的慘敗,但長遠來看,說不定是楚國的轉機,吳國深入楚國國都,是前所未有的軍事勝利,但在吳軍撤退之後,楚國是以自身勢力收回故土,反倒較之前的小族林立方便得多,在加上之後幾個楚國世族不管是屈氏,昭氏,項氏都是王族分支,分治舊習依然存在,但較之前情況好上許多。

然而楚國在進入戰國之後,漸漸相較於已經過一次變法的魏國和其三晉之盟弱許多。因為世族封地過於獨立國家力量難以凝聚的問題日益嚴重,也開始醞釀變法,所以就有了楚國兩次極快消失的變法歷史。

第一次變法與楚國分治傳統的衝突,是楚悼王與吳起變法,楚悼王時正逢吳起離開魏國入楚,便任用吳起為令尹(丞相)變法,主要鋼目就是取締世族封地,確認新法權威,興耕戰(吳起的綱目對之後的商鞅變法影響極深),可想而知,楚悼王承受的壓力極大,所以在開始變法的兩年之後,楚王英年早逝,楚國世族便立刻復辟,殺吳起,恢復舊制。

第二次變法是楚懷王時的屈原變法(就是那個屈原),大家都知道這個故事,楚懷王昏庸,不任用屈原,但當時屈原正是楚國內大世族屈氏族領,故他所發起的變法沒替他招來殺身之禍,卻也讓他丟官罷爵,屈原變法,連他自己的家人都反對,原因不只是楚懷王昏庸,而是楚國世族實力不只在朝,更在野。事後證明,屈原對楚國體制,及對秦國的外交策略都是正確的。

楚國境地之內的世族勢力,甚至在秦國統一之後也尚未清除乾淨,秦始皇死後,二世皇帝即位不久,首批復辟勢力就出自楚國。王翦當時在秦王面前說要六十萬才能盡滅楚國,說得便是這"分治"勢力極為錯綜複雜的楚國。但軍事實力雖然滅得其形,卻滅不了其精神,在秦國尚未在楚國境內將秦法制度徹底實施之前,楚國境內世族仍然有很龐大的實力。在楚國後期的大家族項氏便在這秦末的亂世崛起,甚至連楚王子孫楚懷王(非屈原時楚懷王)都被項籍(項羽)操縱,並非只因為項籍是蓋世霸王,而是項羽自己就是楚國大世族。

三:強弱興衰
楚國國祚極長,強弱興衰卻很好明白,照理來說楚國以他如此大的國土,應當強得不像話,但卻總是力有未逮。說強不強,說弱也不弱。從楚國被吳國打慘時,才看出楚國的軟肋就是在國家凝聚力。吳國靠著名將孫武(孫子兵法作者)深入楚國,打得楚國大敗,但名將絕不是全部理由。

楚悼王變法,雖為時不久,但也有些許效果,一直延續到楚威王,楚威王時滅越威風一時,但相較於徹底變法的秦國卻弱了許多,故其子楚懷王醞釀變法,卻被秦國連同楚國世族阻止,所以在此之後楚國處處都立足被動,秦國便對楚國予取予求,直到被滅國。

但說起滅國大戰,楚國倒是轟轟烈烈,秦國第一次發兵滅楚,派的是年輕將領李信率秦軍二十萬,被老將項燕(項羽祖父)打個全軍覆沒,後秦將王翦率軍六十萬再次滅楚,兩軍對峙長達一年,因楚國受不了此等兩軍相耗,開始調動楚國兵力,王翦趁此機會,才徹底攻滅楚國。

四:敗亡原因
從上述滅國大戰可以知道,楚國潛在實力絕對不比秦國差,但為何只有在滅國之前才能發揮?又為何在第二次秦軍攻楚,就後繼乏力?

原因都相同,楚國天生條件不比秦國差,更不用講疆域本身跟全盛秦國更是不相上下,兩國最大差異在於變法,秦國經過一次大變法而沒有復辟,楚國只有一次兩年的短變法和一次夭折的變法。

難道其他國家變法都沒有世族阻撓嗎?有的,只是楚國王族特別無法處理自己的世族,深刻的國族傳統除非在非常強大的外力之下才能改變,如秦國對楚國發動滅國大戰時,楚國才得以暫時團結,只要時間稍為拉長,凝聚力便馬上消散。歷代楚王沒有任何一代有能力或是有實力根除世族勢力,這便是楚國始終都是微強,而不能極強的原因。戰國四公子中的楚國春申君曾經向楚王要求封地從戰事多發的淮北遷至江東,楚國的封地實質權力確實超越各國。

國家凝聚力可以靠制度本身加強,這在成功的變法上是看得出來的。國家凝聚力是楚國最大的問題,楚人在楚懷王被秦國困死時便痛恨秦國,所以有"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說法。但事實上楚國從來都無法亡秦,之後進入關中攻進咸陽的人也是劉邦,並不是真正的楚國勢力。一個強國,必定有國家凝聚力,這是千古不變的道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