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29日 星期二

聖經(ARK)

HI今天就來發一篇關於ARK的開張文,這篇文章的主要內容是想要跟大家分享一下對我而言什麼是聖經,及聖經又帶給我些什麼。

講起聖經這本書其實從小我家就有了,不過是只有新約的部份,我還記得他的外皮是黑色的,而且很薄。翻開來的馬太福音一開始都是一大堆看不懂的誰生誰誰生誰。所以我對聖經的第一印象是一本莫名奇妙的書,不知道寫誰生誰是要幹什麼。

之後到了高中去了教會的中級班,有一位中級班老師送了我聖經,我開始有去當做課外讀物的看他,但是其實我根本看不懂。不知道是因為和合本的編排太奇怪,還是我真的腦袋塞住,我竟然完全看不懂聖經在寫什麼,這是以往從未有過的經驗。

到了大學我開始替我自己的智商禱告,希望我能看得懂聖經,在那之後,關於聖經裡的故事人物時代等等的內容都是迅速累積。至於這是一種神蹟,還是因為習慣,就交給讀者自由心證。

在這期間之內,常常聽到很多對於聖經的質疑,包括他的成書經過,或者是他的成書目的等等。這些問題也曾經困擾過我,不過沒有很久就是了。

在受洗之後,等於我正式進入這個信仰,也正式接受了聖經是我信仰之中的經典。對於我來講這本書成為了生命中非常重要的書,但是他是如何成為我的經典?於我而言,這本經典的意義又是什麼?

聖經中有許多許多的故事,有許多許多的人物。若是他們當真存在,那麼他們必定和我們一樣曾經是活生生的人,曾經生老病死所苦。我們和他們的共通點就在於一點,就是我們所信仰的神,是同一個。

儘管有很多的研究指出,在當時的人所信仰的神的形象,和今天我們所相信的神的形象相差很大,說是相互矛盾也不突兀。並且在這種說法之下有好多好多的著作也因應而出,有些是屬於研究聖經的學者所出的,有些是作家所出的小說,但不論如何,這都是一本相當常被討論的書。

但是在這種情形之下,聖經究竟還能不能被稱做是一部經典?他的成書經過真的讓100%相信他的人有點動搖,原因是因為我們本來以為他是一本100%來自天堂的傳真,且一字不漏的記錄下來,是一本完整且不可更改的神救贖人的過程。

但其實聖經裡面確實有一些看似難以解釋的地方,且參雜了許多時代上文化上的意義。這種例子太多,但重點其實是對於當時寫這些經卷的人而言,他們到底寫的是真的還是假的?

"我媽煮的東西是全世界最好吃的,從台灣海峽至太平洋沿岸,從北海岸到鵝鑾鼻,再也找不到更好吃的了。"這句話是真的還是假的?如果有一天我寫了這句話之後被幾百年後的人找到了且奉為經典,那麼他們所應該得到的訊息是:毛先生的媽媽煮的菜是當時台灣最好吃的,或者是毛先生很喜歡吃他媽媽煮的菜? 不同的閱讀態度得到的答案就會不同。

我的答案傾向後者。就算是後者,難道就代表當時的毛先生所說出的話是假的?

並不能這麼說,應該是說,這是他心中對這件事的真實見證,雖然對別人而言未必是如此,但對他個人來說,這件事情就代表著他的信仰。

如果聖經就是一群人對於信仰的見證,是否會使他失去了身為一個宗教經典的身分?究竟一個人對於信仰的見證,是出於神?還是出於人本身?當我們以身為基督徒時跟別人所做的見證,給人的感覺不也是如此嗎?我們把認為出於神的神蹟分享出去,別人卻有可能認為這只是想太多。我們的信仰在這樣的情況下,不也跟聖經作者的感覺很像嗎?

那我們為何又要將當時的人所做出的見證收集起來變成經典呢?於現在的我們有意義嗎?對於同樣的一件事情,聖經中有人這麼做,有人那麼做,這樣不是矛盾了嗎?那我們該如何做呢?

如果我們的經典不是所謂的傳真,而是一群跟我們一樣活生生的人所寫出的見證,那麼每個人對於同一個問題處理的方式不同,所領受的不同又有何奇怪。如果我們打算要做的,跟聖經中的人所做的不太一樣,又有何對錯!同樣的如果有人想要完完全全按照聖經上所寫的做,也沒真的做錯什麼。

關鍵就是,我們從他們所寫的故事從他們所寫的見證之中,學到了什麼,他們所論述的神跟我所領受的有什麼不同。他們的信仰態度是否值得我們學習,哪些東西是重要的,哪些東西是當時在意而對於現在來說難以做到的,我們都要一一過濾,我們都要用智慧去判斷。這才是我們這個信仰重要的地方,我們不能只喝奶,看到什麼就說什麼,如果不能吃乾糧之後消化而成屬於自己的,那麼這信仰就少了點可愛了。

峻X老師及很多學長在我小大一時就曾經說過,聖經不是一本類似乩童起乩的書,不是籤詩,不是專門在預言,它裡面紀錄的是信仰,我想我現在終於是明白一點了。

我說這麼多不是想忤逆聖經,而是想表達我愈來越享受"看"這本書,我的心情越來越輕鬆,就像是我在享受跟當時的作者互動的感受,我在透過他的作品認識他。也在試著去了解他的信仰世界。他所認識的神,他筆下的人物故事也許有真也許有假,我不知道。但是他們是活著的,就算不是曾經活在世界上,也是活在作者的筆上。

這些人物的事蹟,代表著神的作為,或是作者所期待神的作為。這並沒有消滅他的神聖性,正如我100%相信弟兄姐妹對我所作的見證。神的作為很多,而且各有其目的,我不會妄想要去預測或是摸透。我能做到的說穿了頂多就是追隨,並崇拜!

2011年3月25日 星期五

人際交易與國際貿易<下集>(RICE)

感謝各位朋友對上集的收看,讓小弟我來幫各位做個簡單的整理。

人際之間的交易,重點就在於個人用自己個人的所有(包括自己的產出及原本就有的所有物)與他人的所有物交換,在現代社會中中間也順便使用了''貨幣''這個媒介。隨著人與人之間的交易不斷擴大,形成了市場。地區也因為人與人之間彼此的交換從小鄉鎮擴大成了城市,程式與鄰近的鄉村之間出現了產業分工,也逐漸擴大程式的版圖成為了都會區。由眾多個都會區互相貿易往來,直到擴大到整個國家。

以上說的並不是在說一個國家形成的過程,而只是把人與人之間的貿易漸漸擴大,從人際推展到了以整個國家之內為主體的貿易。而這麼推展的原因只有一個,就是要繼續接下來的討論,也就是所謂的國際貿易。

國際貿易顧名思義,就是國與國之間的貿易。要是說得再更精準一點,就是在說兩個''獨立的政治體''之間的貿易。人際交易在上集時討論過,至少這樣的交易可以讓個人使用的物品增加,雖然你未必會比較快樂,但至少在純物質上來看,得到了更多。

那麼本集所要討論的問題更加的博大精深,就是國際貿易是不是會像人際交易那樣,可以使一個國家比原來更加富裕?這個問題不但複雜,而且敏感。

國際貿易跟一般的地區間貿易的差別主要有:政治體之間的不同貨幣之間的匯兌所產生的問題文化風俗上的不同

而國與國之間也會像人與人及地區與地區之間一樣,有天生稟賦或是產業方向之間的差別,及發展程度上的差別。所以既然要討論我們就一項一項的來開始討論,為了不使大家混亂,我會盡量表達的清楚。

首先,我們假定AB兩國不但在政治體上沒有給交易設下阻礙,且AB兩國貨幣都沒有出現問題匯兌上維持平穩,文化風俗上沒有太大的差異。

在這種情形之下,幾乎可以將AB兩國之間的貿易,簡化為兩個地區之間的貿易,所以現在我們就可以就兩種地區間的差別來討論:

天生稟賦或是產業方向之間的差別:
若是兩個地區差展程度相似但是產業上的類型極為相似,這時候會因為彼此的競爭而出現至少有一方的產業轉型。這種情況在地區貿易或人際貿易都有可能出現,那麼在這樣的競爭之下是不是會使其中一國在產業轉型之時或之後,對任何一國造成損害?

兩國在同種行業競爭之後,勢必有一方是落敗方,落敗的一方不論是倒閉或是被併吞(假設允許跨國併購)都勢必有人因此失勢或失業,然而大家會關心的問題就是在這競爭之後,那些競爭失敗的人,是否能夠找到別的工作,以東山再起?

我們可以知道一間公司倒閉之後有很多的人會失業,但是其實還有另外一種生產要素也會因此失業:就是資本。

資本失業之後會跟勞工一樣,轉作其他用途,一旦轉作其他用途,相對就產生勞動需求,那麼就會再另一塊領域有了職缺,由於社會總資本量不會因為競爭而減少,所以對於勞動需求也不會減少。

那麼在轉移的過程中是不是真的會這麼順利?那就要看同國家或是跨國家之間資本及勞工的可流動性是不是越大,如果可流動性越大,那麼調整的速度也就越快。

並且隨著出現了成本比較低廉的商品,兩國人民可使用的物品也跟著增加,或者可以說,兩國人民的財富就增加了。

發展程度上的差別:
兩國在發展程度上的差別,在這種情況之下可以說如同都市對鄉村之間的貿易。產業轉型的程度自然會比兩個發展程度類似且產業類型也類似的國家快很多,那麼在這裡主要的問題是,是不是在這種情況之下的貿易,會使得城市永遠都是城市,鄉村永遠都是鄉村?落後地區是否會因為貿易而永遠被壓著打,永遠翻不了身呢?

我的答案是否定的,觀看現在許多強權,並不是每個強權都一出生就是強權,拿台灣為例。台灣在50年前落後又貧窮,但是經過50年的貿易,有讓台灣被壓著打嗎?應該是說,貿易絕對不是貧窮國家持續被壓榨的原因。

一個較為落後的國家仍然一樣,可以從貿易之中得到好處,他還是可以透過貿易買到更便宜的東西,也可以透過消耗較少成本的市場將自己的產品賣到國外可以消耗更多的剩餘產出,如此推理,財富只會增加,不會減少。

世界上許多強權,仍然以出口第一級產物(如農牧產品)為大宗。並不是賣電腦賣面板才會賺錢,只要賣得對,財富自然會累積。


當然在這個地球上幾乎不會有這種所謂政治不設限制,貨幣非常穩定,及文化風俗非常類似的兩個國家,但是來看看在三種情形之下,對兩國的財富變化跟三種情況都完美的情形有什麼差別。

首先,先從政治體之間對貿易設下限制或提供補助開始討論,假設其它兩項情況不變,則就可以想像成是兩個城邦的貿易。

在兩者對貿易設下限制的情況來看,代表兩者之間的貿易量的減少。因為不管是透過限制進口、增加關稅等等,結果都是相同。

在兩者鼓勵出口的情況之下,雖然不至於縮減總貿易量。但會減改變國內資本及勞工的配置,擅自增加了某些出口業的利潤,間接支持了產業上的不平均。

在很多國家的經濟發展史上,常見到一種說法,就是一個小國進行貿易保護措施,限制進口增加出口,促成所謂的經濟奇蹟。以此為說法的國家像是我們台灣,或是韓國。

但是這種說法不完全正確,因為如果這種招數是真正的方法,那麼為什麼同樣使用這樣方法的越南菲律賓,沒有出現像台灣韓國這樣的經濟奇蹟?照本文的邏輯來看,去對貿易進行多種限制,只會減慢財富累積,及產業不均,如果對一項產品在國內就有需求又何必一定要強迫賣到國外去賺外匯?如果國外的東西又好又便宜為什麼不買國外的商品?至於國外的商品對我國產業的衝擊前面已經說明過,這裡就不再重複。

再來討論兩國貨幣匯兌的穩定性,在兩國中有任何一國貨幣不穩定,除了影響該國自己的物價之外,也會看貨幣之間的流動程度來看對另一國的影響巨不巨大,也就是對另外一國的利率和物價的影響程度是要看兩國的資金是不是夠自由流通。

且在匯兌波動大的時候,對於進口商或是出口商而言風險都相對提高,勢必減少兩國的貿易量,也就是會減少兩國的財富累積。

只是對於一個大國而言,小國的貨幣出現問題,是不太容易對大國本身產生什麼巨大的影響。但是反之不然,大國的貨幣發生問題常常是世界性的貨幣問題,原因正是越大的國家不但經濟規模龐大,且貿易對象也遍佈全世界,會同時透過金融市場及商品市場散佈到全世界。

最後來看兩國文化風俗上的差異會對貿易產生什麼影響,為什麼要特別提到風俗差異。納稅世界上有許多文化一開始並不喜歡貿易體系,也就是說在國與國之間還沒相互往來的時候,有些國家的商業貿易體系就已經非常發達,但有些國家就未必。

我曾經聽人家說過市場制度帶有文化摧毀性,我想他的意思應該就是在指這個,當兩國開始往來,除了戰爭,就是貿易。在兩國開始貿易的情形之下,兩國都會有一些產出被外國買走,也就鼓勵了這樣的產出,基於人的自利心,勢必在一開始只有貴族及奴隸的國家之中,增加一個新的階級"中產階級",專門從事生產營利這樣的活動。中產階級一旦出現商業體系就開始活絡,開始逐漸打破了過去的體制,出現了更大的市場體系。簡單的說,貿易也會讓兩國的文化風俗趨於一致。

各位請不要誤會,我並沒有說兩國文化趨於一致是一件好事,我只是在推導這樣的過程並敘述這樣的事實。然而真正促進了社會從原本只有貴族與奴隸的社會演變到有程式有商人的社會的真正原因,就是人的自利心。簡單的說,透過國外市場的開放,引進了過去沒有的商品及制度,使得之前集中在貴族手中的財富逐漸透過市場落到了中產階級手中,貴族也因再也養不起奴隸就放棄了莊園制且開始變賣土地,土地落入了中產階級或是自由民的手中等等。
這些都是開放了貿易之後可能會有的情況。

然而在這裡跟上一項一樣,大國可以透過貿易較容易的影響也可以說是摧毀小國原有的文化風俗,但是小國卻比較難撼動大國的風俗。像當時西班牙及荷蘭人對中國的貿易並沒有對中國有很大的改變,倒是中國透過從歐洲來的美洲白銀,開始使用了白銀作為貨幣。

綜合以上全部看法,小弟我的論點是:國際貿易基本上對於國家累積財富是有幫助的,不同於人際交易的三項其實仍然無法改變國際貿易有助於財富累積的事實。

當然關於國際貿易的問題非常非常博大精深,小弟盡力將它縮小成這樣的篇幅做個簡單描述,如有錯誤,還請各位不吝指教。

2011年3月16日 星期三

人際交易與國際貿易<上集>(RICE)

這篇的主題如上,其實是說人際交易與國際貿易。只是因為這個題目博大精深,一言以敝之又不可能,所以盡量將他分成兩個部分,在這一個上集,我會只針對人際交易的部分來討論。

所謂的人際交易顧名且思義是很容易的,就是在指人跟人之間的交易行為。意味著人,把自己的某個東西,跟另一個人的東西,做交換。這個交換只有兩個前提:
第一:雙方對於自己的物品,權利完全且可轉換
第二:雙方是基於<自願>的情形下交換

第一個前提的意義是指如果雙方對於自己的權利並不完整,那麼這場交易就不會成功,可以簡單的想成不是我的東西,我不可以隨便借別人或是送別人這樣的概念。當然這裡就牽扯到了法律交易成本的問題,只是這裡就這樣簡單化的解釋。

第二個前提牽涉到的是,這場交易是不是對雙方有利,自不自願是一件不會影響到交易的進行,卻會影響到交易對雙方有沒有好處的結果。在以下,我會盡量簡化到已經是自願性交易的情況來討論。

從人類的發展來看,交易的開始,是因為人類開始擁有了"物品"。有可能是樹木,土地,刀,器具等等。但是人類是如何取得物品的呢?無非是撿來,砍來,圈起來,或是生產製造出來。

取得這些物品之後,因為某些物品也許超過了自己的需要,而卻又缺少了其他的物品,除了自己生產,就是從別人那裡取得。然而取得的方式,也就不外乎去搶去偷或是跟別人交易。

隨著人類的生活越來越進入文明,也就是人類越來越了解,互相合作遠比彼此殘殺來的好。就開始出現了制度規範人類自己的生活,其中出現的一項就是集體交換的場所或制度,也就是所謂的市場。

市場正是一個提供許多人交換彼此生產或是物品的場所或是制度,每個人帶著"屬於自己"的生產,"來到這個市場",跟別人"交換"。 這就是一個相較於古代人,比較接近現代人交易形式的情況。

看完以上這麼多枯燥乏味的故事希望大家沒有睡著,這個故事並不是一般性的,也就是說不是每個地方的每種文化的民族都會這麼做,有一些文化體系特別不喜歡跟別人交換,有一些文化特別不喜歡自己生產,所以這樣的過程可以說花了人類非常久的時間才如此。

這些更為詳細的推理過程,如有興趣可以參照國富論及COASE的理論故事會更加完整。

現在就開始來分析,為什麼人類要交易,交易對一個個人而言究竟是好是壞?好又好在哪裡?壞又壞在哪裡?

如果在一個完全無法交易的世界,個人必須要生產或是想辦法生出自己所需的一切,從最基本的食物,水,禦寒衣物,居住場所,到更高的需求像是自衛的工具,裝飾的物品,可共享受的休閒等等。

由上可見,就算是一個接受過完整普通教育的現代人,要達成以上的基本需求尚且不能,更何況是更進一步的需求,所以如果在一個可交易且權利被完整保障的世界裡,人生產的物品過剩的可以和別人交換,代表著如果有兩個人,可以一個人負責耕種,一個人負責牧羊

如果有三個人,則除了耕種牧羊之外,還可以專門製造木工,可享受的東西就更多了。在此推理,越多人彼此交換,彼此可享受的物品也就越多。

隨著可交易的情形發生,至少可以確定人的物質生活會透過如此來改善,請注意,我只說物質生活,我並沒有說他們會過得比較快樂,我只有說他們比較不會餓死冷死。這就是交易的好處,可以專心一致的生產一樣東西,在跟別人交換你需要的,會比什麼都自己做能享受得更多。

至於壞處呢?也許就是所謂了破壞了陶淵明的生活。等於是如果人口必須增加,那麼就是必要交換,等於會強制破壞某些文化原有的習性,比如本來不喜歡交換的文化,會因為外來的衝擊引進了所謂集體交易的市場制度,所以破壞了原有的文化習性。

至於好是不好交由個人自己判斷

在這樣的情況之下,交換對於一個個人來說至少是可以溫飽的最好選擇,如果你決定做個陶淵明,那麼就必須享受清苦而自樂樂。

這就是大致上人際交易的過程,我已經盡量縮短的推理的過程,其中有非常多的環節我無法交代太清楚,是因為非常的多且複雜,但我在這裡僅做的簡略的介紹,再一篇文章之中我會比較人際交易,與國際貿易的關係。究竟'交換"這樣一件事情從個人推展到一個地區或是國家,會產生怎樣的變化?如果對於個人來說,交換至少比自給自足來的容易溫飽,那麼國際間的交換是不是真可以讓國家比自給自足享有更多生產。如果可以,那麼應該如何交換?是應該完全自由,還是應該只允許一部分的交換?

這些問題,請待下回分曉。

2011年3月14日 星期一

RICE & ARK

HI大家好!經過好長一段時間的沉默,終於讓我之前的重大事件告了一個段落。所以今天我開了一個新的網誌空間,我也幫這個空間取了一個名字,就是這篇文章的標題:[RICE&ARK]

現在請容許我稍微介紹一下為什麼取這樣的名字,這個名字的意義其實是我主要是想在這個空間發表兩種類型的文章,第一種類型就是RICE,那麼第二種類型自然就是ARK。

所謂的RICE,全名是[Research in Coasean Economics]中文名字我們通常會稱他為飯團!這個飯團的開始是大約在三年前左右,由一位敝校的老師及幾個同學所組成,在吃飯時間討論經濟學,尤其是Coasean Economics<寇斯經濟學>之後慢慢的有了很多共識跟共同書目,話題也一路從單點突破延伸到了更廣的經濟問題。現在的飯團成員大多都畢業了,可是仍然有在定期聚餐或通信。在FB上也有社團常常不斷在討論各種問題。

小弟我會在這空間發表關於我對於經濟問題的看法,或者說是比較業餘的研究。不過絕對只會聚焦在經濟問題上。主要用的依據就是用Coasean Economics或是Adam Smith的想法,去做個案討論,或是應用。這就是所謂的RICE

標題的第二部分就是ARK,全名是[Austin Ren KK] 也就是我跟我媽的名字,也同時代表著''方舟''的意義。也就是在這個空間,會看到我討論關於我自己的家庭,或是生活上的事,也會看到關於我個人的信仰看法,或是意見。

這個部分可能會比較淩散一點,只是在提出信仰意見的時候,有可能不是大家都會滿意就是了,請多多見諒!

這就是非常沉悶的開幕文,其實我本來打算昨天就要正式開張了,只是實在太晚到家,累到眼睛都張不開,所以就決定今天在開門。我已經有把一些FB上的文章帶了過來,但是其實也不是我個人的精選,應該是說我排版的功夫還有耐性都不好,所以真的有興趣的話FB也保留了一些我的文章,至於我的長篇,我還是會繼續努力,我不發表其實不是因為沒想好,只是因為我想要想得更清楚,怕資料或是我的邏輯有誤,所以關於農業的文章遲遲沒有出現,如果有朋友在注意,那我真的是致上十二萬分的歉意,等我更厲害一點,他一定會出世的!

2011年3月2日 星期三

壓迫勞工!!??

HI 又是一篇看標題很無聊的文章,我想來看的人大概會比在這樣大熱天穿棉襖出去在地上打滾的人還少吧嗚嗚。
不過我還是很想分享一下 如果對這個問題很有興趣請麻煩一定要看一下,如果嫌麻煩也請看一下最後第四 小結論的部分,若有興趣知道為什麼再去看前面三點的推論。
關於這個問題其實早就想討論討論了,想討論的原因是因為實在是太容易聽到這個話題了,不管是報章雜誌,或者是上課中,甚至是在教會上課中也常常聽到,勞工被壓迫得這樣的事情很常被拿來引用來說社會不公平的典型現象。
那我就先來定義一下何謂壓迫勞工和討論的方向。壓迫勞工有很多種說法,有些人認為工作環境很差或是老闆常常虐待勞工也算在其中,但在這裡我想把問題簡單化一點。畢竟身為一個老闆<資本家>最終目的是為了營利,而不是去虐待勞工<有也是少數>,所以壓迫勞工定義為資本家為了壓低成本只給勞動者少許工資,強迫勞工接受一個只比維生工資<人生活所需的基本工資>好一點的工資甚至更低。而勞工沒有別的方法增加工資,除非你選擇不工作。
那討論的重點是我想分成三個部分
第一 發生壓迫勞工的原因 第二 對社會的影響 第三 解決的方法 第四 小結論
第一、發生勞工被壓迫的原因:

在馬克思的資本論中,認為發生勞工被壓迫的原因是因為資本家為了大量累積貨幣,不斷延長勞工的工作時間使得工資,比上勞工的生產力差得太多。
一言以蔽之,就是資本家的惡意壓榨造成的!
容我說一句,這個不是原因,說的更精準一點,這不是最重要的原因。 這很像是,為什麼有些人會被曬黑,而馬克思告訴我們是因為有太陽。
當然沒有太陽根本不會曬黑,資本家如果很善良應該也不會有勞工被欺負。
但是問題就是,太陽不管在哪裡都會把人曬黑,但是卻不是所有人被太陽曬都會很黑。正如同幾乎全世界的資本家都差不多邪惡,為什麼有些地方勞工被壓榨到慘無人道。有些地方的情形沒有這麼嚴重,有些地方甚至實質工資不斷上升。
那是因為除了資本家很邪惡之外還有另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資本家之所以能夠有一個適合壓迫勞工的環境,是來自於他們所取得的某種獨佔權利,讓他們在這個地區或城市或國家,能夠用比較不競爭的方式,來雇用勞動來販賣商品。
會不會覺得聽起來怪怪的資本家能夠壓榨勞工是因為不夠競爭? 可是人們分明就是為了工作機會搶破頭 ,然後拿了一個大學畢業才2萬多的薪水,這樣還說不夠競爭
請注意!我說的不夠競爭是指資本家之間不競爭,不是勞動者之間不競爭
正是因為資本家想盡辦法壟斷商品市場及勞動市場,才使得他有了一個很適合透過壓低工資來減少成本的環境。而相反的如果他們沒有這樣的壟斷權利,再壓低工資實他的勞工,自然會跳槽到他的競爭對手那裏去。
所以這個問題真正的要害是在資本家常常努力去取得獨占地位!最好的例子就是常常看到在開發中國家 壓迫勞工的情形非常嚴重,正是因為,當地常常只有極少數的廠商在那裏大量設廠,而供應的工資只比他們原來好上一點點!然後一個星期可能工作50小時以上,他們卻無可奈何的必需接受!!
第二 對社會的影響

這點其實不證自明,不過我想還是得講一下,要是這一國內發生了勞工受到強大壓迫的情形,對這一國社會的影響是非常巨大的壞
一個國家的大部分人往往都是勞動者,若是勞動者條件受到很差的待遇,那一定對社會的影響是很壞的。但不僅僅是這樣,在發生壓迫勞工時的原因是因為資本家壟斷市場減少外來與他競爭的對手,這樣的原因還會造成所有商品都會被他壟斷的效果。
要是看看其實很多開發中國家也都有進行免關稅開放及招商,但是有一部份的國家沒有注意到這樣的情形 讓某些廠商取得了獨佔的地位,他們的國民所得不但沒有上升,以往有的社會問題也依然存在。這有可能是因為官商勾結,或是一部分領導人物沒搞清楚這件事情的重要性。
然而在搞清楚勞工容易被壓迫真正的原因是因為資本家壟斷造成的之後,其實可以得到一個結論在正常經濟發展的情形下,發生勞工被壓迫的情形是不正常的。因為若是沒有資本家透過政治或法律的方式,,是很難對市場進行壟斷的,若是存在某種程度的壟斷,通常是因為已經有政策或是法律允許這麼做。
所以當有政客說:勞工發生這樣的事情是經濟發展的一個過程,這句話是騙人的!
當有資本家說:其我已經按照市場工資給他們了,你看他們狀況有比以前好啊!! 那是因為他們沒告訴你他們背後早就同業互相串通才有可能壓低工資!
當有社會主義者說:這樣的資本主義只追求經濟發展的情形是不正確的,會害得勞工被壓迫被剝削!
這句話不完全正確,因為發生勞工被壓迫絕不是經濟發展的必然過程,他甚至對經濟發展是有很大的害處的,而若是用社會福利政策來處理。常常讓問題更嚴重這會在後面提到。
第三 、解決的方法

解決的方法,其實在知道原因時就可知道,就是要想辦法解除在市場上占有獨占地位的廠商。讓他們的競爭者進入讓他們的資本,相互競爭會使得工資有效上升,對國家的商品價格也有所幫助!

譬如像前面所舉的例子,在某些開發中的國家,若是讓他們的競爭者進入當地市場,當地如此低的工資會吸引很多需要大量勞力的製造業進入增加工廠之間相互的競爭,將有辦法減少勞工薪資過低的情形。
那問題就來了,如何做到這件事情?? 下手的方式得從一國的政策及法律入手,資本家取得獨占地位的方式通常都是透過政策及法律來取得,這種例子層出不窮。真正其他的阻擋其他廠商進入的障礙,說實在相較於政策與法律地位來說非常微不足道,不管資本家是迷惑那個國家的人說沒有他就完蛋,或是透過官商勾結方式,取得法律地位的保障他們獨占地位是最有效的手段
那麼如果透過社會福利的手段有辦法解決這樣的問題嗎?? 譬如說制定最低至少要付給勞工的工資,限制最高工作時間等等。基本上這樣的方法常常達不到效果,原因就是廠商不是只有工資這一項可以調整他的成本。

根據一項可相信的調查顯示,一旦調整了最低工資常常會在新聞上看到那些年輕小夥子們很快樂的說: 感謝政府制定最低工資讓我們薪水有了保障!結果發現本來跟小夥子一起在速食店櫃台做事的阿嬤不見了??? 原來是"被迫"離職了... 關於社會福利政策的效果基本上常常得不到所要的效果這個論點實在太過複雜如果有機會再好好拿出來討論
第四 小結論

在這樣一篇很長的文章中,簡單的結論就是壓迫勞工最主要的原因並不是資本家的邪惡心性 而是他們所取得的獨占地位讓他們可以發揮他們的邪惡

他們常常透過官商勾結或是說一些蠱惑人心的話例如:這個國家就靠他們這家公司在撐之類,來取得合法的獨占地位減少競爭者進而壓低工資,和抬高商品價格。 資本家為了得到最大利益常常做的事情有兩件「擴大市場 和減少競爭」 若講擴大市場對社會是有益的,提到減少競爭,對這個社會是大大的有害,所以要講資本家其實跟這個社會的利益有時候是不一致的,甚至是完全的相反。
真正健康的經濟發展過程若是國家正在進步,絕沒有勞工會被壓低薪資這回事,這並不是追求經濟成長的必然過程!
所以真正的重點不是他們的邪惡,因為不管如何譴責他們的邪惡,還不如想辦法不要再讓他們取得這樣的獨占地位。當一個資本家在替國家建言該如何通常聽到都是減少關稅和退稅獎勵投資減少關稅算是對社會大眾有利,但是退稅.....呵呵....你知道他們是生意人嘛。台灣的稅率在亞洲已經偏低了,他們的話聽聽就好。
解決壓迫勞工的重點在於要盡量讓它們即使想做也做不到,許多社會問題如果真正去搞清楚原因就會發現解決的方法常常不是我們現在用的這種。這篇文章的邏輯大多是來自於國富論,真的是一本好書。強力推薦,再次感謝如果有看完這篇將近3000字的文章的人,如果沒有也沒關係,真的沒關係嗚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