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公族,贏姓,趙氏,但後世不以趙氏多以贏姓稱之,與同族趙國公族分開後被周孝王封於秦地,為周王牧馬。後因周王室被犬戎入侵,尚未即位的周平王宜臼命秦人退戎勤王,秦襄公成功將犬戎逐出關中,周平王為感謝秦人勤王功勞,將過去關中王畿全部封給秦國,並加爵為伯爵,秦人正式成為一方諸侯。自秦襄公以來,春秋戰國共有三十一代國君,為時五百六十三年。稱王者五代,最後一代國君秦王贏政統一天下並稱皇帝,建立秦朝。
一:地理位置
秦國草創時期只有關中與些許隴西地區,大約於今日陝西省東部,在秦穆公逐一征服西部戎狄部族之後,漸漸領有整個甘肅東部及陝西省南部地區,之後土地仍有盈縮。尤其是在魏國吳起猛攻秦國之後,秦國幾乎被壓迫離開關中。
其後商鞅變法,經歷秦孝公四代之後至秦昭襄王,秦國國土領有今甘肅陝西四川河南湖北湖南各省國土,論面積與楚國不相上下。
秦國根基是在關中與隴西,主要門戶便是名譽天下的險關函谷關,函谷關在戰國時代從未被正面攻破,連續在函谷關外發生了四次六國合縱大軍進攻秦國,其中秦國四戰三勝,其中一敗也並沒有讓合縱軍進入函谷關,秦國能在戰國之世稱霸,函谷關天險絕對是要害。
秦國地形易守難攻,雖然是秦國一直能立於天下的優勢之一,但是否是他能統一天下的原因?我認為不然,如果天險能夠統一天下,那麼任何一國都有統一天下的本錢,那麼秦國也不會有弱的時候。但是秦國在商鞅變法之前一直不能算是一流強國,即使是穆公稱霸,秦國依然不敵第一強國晉國,天險,只能是附加原因。
二:國俗民風
秦人本與趙同俗,其性勇而尚亂,衝鋒陷陣不畏死,務實不求虛,但恩仇之心極強,常常一頭熱做事不顧後果,從秦國立國以來,發生過多次政變亂國,國內世族內鬥互殺。對外作戰雖然勇猛,但常常沒有章法沒有次序。且不擅權謀,外交及知識水準皆遜於其餘六國。秦人的躁性和亂性不斷在歷史中重演,秦人的勇猛好戰是他們立足於天下的根本,但是他們的亂性卻是不能強大的原因。
在秦孝公之世,一道橫出的事件徹底改變了秦人的族性,商鞅變法移風易俗,秦人族性將躁亂嗜殺留到了戰場,將恩仇必報改成了建功立業。秦法從現代角度看來十分偏頗苛刻,但對當時秦國,卻可謂是量身訂造,秦國國情本就是文明不彰,生產不力,兵勇卻亂戰,由此種極為極端的變法才可能讓秦人有爭雄天下的實力,在此之後,秦人戰場之上幾乎所向披靡,不怕死的個性讓人人勇往直前,獎賞軍功拔擢了許多由兵士一步步爬上將軍的將材,秦軍大將大多都是由秦軍本身浴血拼殺出來的,跟其他各國常有兵家之士入國領軍的情形截然不同,除了趙國外,秦國從此可謂是無敵於天下。
商鞅變法後,秦人族性雖有了巨大轉變,但在秦國一統天下之後卻再次鬆動,因為秦國法制適用時戰時秦國,卻難以適用在整個中國土地(之後會再談到),在秦二世皇帝的最後歲月見證了秦人的血性加速覆滅了自己的國家。
三:強弱興衰
在商鞅變法以前,秦國經常遭受亂政及外族攪擾,穆公在春秋時期已征服許多西戎部族,但並未全部徹底歸化為秦國百姓,在秦獻公之前,秦國雖然能夠維持差不多的疆域,但從內部混亂來看,根本不能算是一個曾經稱霸的大國。
在魏文侯時期,魏國西河守吳起連續猛攻秦國,秦國失去了黃河以西的河西之地還有天險函谷關,秦獻公因為秦國再次政變回到秦國後,不斷猛攻魏國要收復失土,雖然勝多敗少,甚至有一次大勝魏國,還受到周天子派使者褒獎,但事實上國家已經殘破不堪,舉國幾乎無兵可徵,這便是典型的兵勝國弱。
孝公變法之後,秦惠王即位,第一件事就是車裂商鞅,但保留秦法。在惠文王時,完全收復河西,因為大露鋒芒,公孫衍聯合天下合縱抗秦,惠王任用張儀以連橫破合縱,且攻下巴蜀兩國。
接著武王即位,武王一上任任用甘茂,武王急於攻韓直取周王室來彰顯自己的武功,招致天下的目光再次盯上秦國,結果在洛陽為了舉起天子之鼎而死,秦國陷入無人繼承王位的動亂極度危險,而後趙武靈王從代郡接回在燕國做人質贏稷,回秦國繼承王位,贏稷便是秦昭王。
秦昭王剛上任前數年都是其母宣太后及母舅魏冉執政,在秦昭王尚未完全親掌秦國政權之前,秦將白起依然不斷攻擊各國,威震天下。其後秦王任用范睢除去魏冉,採遠交近攻的長期國策結交齊楚燕,主攻韓趙魏,使國土更進一步往中原擴張,長平之戰後趙國幾乎無法再跟秦國對抗。昭王後期雖錯殺白起,且輸了一場合縱戰爭,但仍然沒有傷到根本。
秦孝王及秦莊王在位時間皆不長久,在莊王及秦王政親政之前,秦國國政掌握在商人丞相呂不韋手中,呂不韋帶來秦國一向沒有的養士風氣,跟秦人風氣大相逕庭,帶來了嫪毐之亂,秦王政差點無法親政。贏政親政以後先除去呂不韋在秦國散佈的餘黨,又差點驅逐所有其他各國再秦國任官的人才,在更改逐客書之後,才開始準備向中原發動滅國。
以上六代國君,秦惠王,秦昭王,秦王政算是有作為的君主;秦武王輕率招惹六國,秦孝王短命夭折,秦莊王幾乎引狼入室,算是三位平常或是昏庸暴躁的君王。但是不同於其他六國的地方,便是秦國只有因為君王的資質或是作為延緩進軍中原的腳步,卻沒有因為昏君奸臣而導致國弱民變,而相反的,一但明君強臣成事,便大舉向中原進發。這跟其餘六國,有明君便強,有昏君便亡的現象大為不同。這就是商鞅變法的作用。
橫空出世的商鞅變法改變了秦國的根本體質,在秦孝公死後,共有六代秦王,並非每一位都是明君,但是變法以後的秦國一直能維持強大,靠得就是秦國運轉必定得遵守不能改變的秦法條文,秦法的神聖性幾乎超過君王,這樣一來即使君王昏庸,秦國也能不靠君王,只靠秦法來治理國家使國家富強,這就是法治社會的最大優點。
這樣的法治國家,在商鞅變法前的中國從未見過,秦朝滅亡之後更沒見過,源自中國的古典法治社會,就隨著秦朝滅亡,消失在中國歷史裡。剩下的,便是背後儒者對"法"的罵名而已。
四:敗亡原因
看完上段之後讀者一定有一個疑問,既然秦國可以靠秦法自身強大,為什麼一但統一天下之後反而迅速夭折,成為極短命的統一王朝?
統一天下之前的秦國所使用的秦法,是替秦國量身訂做的戰時法治,並不是是用於天下太平時的太平法治,在統一之後秦朝必須要做的便是將戰時秦法,轉換為太平秦法。
在這一點上,始皇與李斯做的遠不比周公好,統一後的秦朝所使用的秦法,在根本條例上與之前的秦法相差不遠,雖然除隸籍,分土地,取締世族封地爵位是有利於庶民。但有些卻不合於當時形勢,其中尤其是軍功法,及焚書法均不適用於秦國之外的土地。
始皇帝稱帝之後,雖然不斷出巡加強各地秦法的實施,但秦法一向利於庶民卻不利於世族,但秦法根基沒有能深於以前六國土地,世族勢力仍然龐大,加上始皇帝性情在晚年變得更加暴躁,後繼者二世皇帝極其昏庸,在沒有從前的秦法做為護國力量的情形下,秦朝快速瓦解。
在每一次的變法,都有一波一波的復辟勢力與其對抗,而秦朝二世皇帝時的天下動亂,就是個典型的復辟勢力與秦法的對抗,六國庶民法治觀念並未建立,不明白法與以往六國統治有何不同,發言的能力又掌握在以往六國的世族大夫手裡,秦朝從一個法治國家,轉化為因暴政而滅亡的短命王朝。說起殺人,不論是項羽劉邦,甚至武王周公,都不在少數。毀壞文明,商湯改朝改風,周公制禮作樂,均是毀前政,創新制,但"暴"一字,專屬於法對儒家的作為。是一則儒術對法家的毀謗。
作法自斃,是標準儒家對法的歧視,法不分貴賤,儒家卻以士大夫為尊,兩者自然是誓不兩立,因秦朝欲將法制施於天下失敗,而導致往後兩千多年法治觀念在中國政治中消失,不亦悲乎。
後記:商鞅變法
在這一段後記,想跟讀者稍微講解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及對中國古代文明的影響。
變法者,改制革新也。變法不同於一般政策改變,變法是先立法,再守法。法沒有規定的,便可做。全國律法不分貴賤,也只有一種律法可以遵守,任何人均得守法,這便是變法與片面政策變革最大差別。
商鞅變法,是替秦國量身打造的戰時變法。秦人文明不彰,悍勇奮戰。所以商鞅之法的重點在於,除隸籍,廢世族封地,人人均須以自身功業立身,世族與庶民奴隸平起平坐。獎賞對外軍功,獎勵對內耕作。立法禁制私鬥內亂,禁止其餘各國散佈謠言破壞法治。
措施
|
目的及作用
|
「開阡陌封疆」、「廢井田」、「民得買賣」、承認土地私有
|
|
廢除「世卿世祿」制度,按軍功大小授予爵位
|
打破世襲貴族的特權,確定等級制度,發展和壯大地主的政治勢力
|
實行中央集權。
|
|
「平斗桶、權衡、丈尺」頒布標準度量衡器
|
方便稅收和交換,加強集權制度
|
「燔詩書而明法令」
|
在上層建築領域實行統治階級的專政
|
以上是由維基百科中摘錄的表格,為商鞅變法主要內容。表格左邊的措施本身是歷史事實,而表格右邊的目的及作用卻是歷史解釋。
所以其中有幾條,我並不是這麼解釋的,由其是地主和貴族的差別,在當時幾乎就是沒有差別,由其是秦國本身幾乎沒有大商,除了世族貴冑根本沒人能持有大量土地,廢井田,便是廢除隸農制將土地平均分給所有已除隸籍的庶民,再以爵位獎勵耕作,秦人不擅從商,只從事農耕正合秦人風俗,所以獎勵耕作大大增加秦國生產。以農富國,引其他各國商人入秦,間接帶進工人來秦。
獎賞軍功則是合乎秦人好戰天性,秦人幾乎人人能戰,以往卻只有世族大夫可以論功行賞,庶民或是奴隸就算殺敵戰死也沒有功勞可計。在商鞅變法除隸籍獎軍功之後,秦國人人可立戰功得爵位俸祿,使秦人戰心大大增強,再以連坐互相檢舉禁絕內鬥,秦人只能將以往的烈性用在戰場,所以秦國善戰的名將輩出,逢大戰幾乎必勝。
最後士人階級因秦國國情無法自身生出,靠得是其餘各國的人才進入秦國得來。張儀,范睢,甘茂,李斯,甚至商鞅自己,都是孤身來秦建公立業的他國世子。就形成了秦國:外臣領國,秦將作戰的特殊風氣。
商鞅之所以能變法,是因為秦孝公鼎力支持,簡而言之,就是以君權立法治,樹立秦國法制神聖之後,再漸成傳統,以法制克制君權誤國。商鞅之法的傳統幾乎無法撼動,在統一前夕,秦法面貌與本來相差無幾。這就是一種極為成功的戰時變法。
但一件事往往有黑白兩面,商鞅建構的秦法極適合孝公時期的秦國,在後世幾位君王已漸漸快要不合時宜,更不適合天下太平的秦朝。在秦國國土越來越大時,只獎勵農耕作戰會使工商變相被抑制,更不用說焚詩書更是使秦國在昭王時秦國這麼強大,都讓秦國生不出像樣的士子。法治的優點ˋ就在於穩定,其缺點,就是要不斷改制使之合乎國情,兩者兼具,再已君權立法治的社會是極為困難的。
商鞅變法,之所以被說是中國史上唯一成功的變法,是因為即使商鞅被車裂而死,但秦法卻不被復辟,繼續為秦國遵守,正表示在秦國不管是國君或是百姓其實都是認同秦法的。若是秦法當真是暴虐苛政,怎麼可能在變法大臣及變法君主死後不被復辟呢?
秦惠王殺商鞅,但秦國庶民已經認定秦法是秦國唯一圭臬,秦王也知道秦國富強靠得正是秦法廢弱貴族,獎強庶民的新興法治,廢此法,無疑於廢掉自身強大,商鞅之作法自斃,正代表秦法已經高於君王,甚至秦法能懲治創立秦法者本身,正是法治中最寶貴的觀念。
商鞅變法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創立了歷史上絕無僅有的法治國家。對我自己來說,看得是興奮又傷心,興奮得是他曾經真實存在,傷心得卻是他不復存在,即使是現在,法治觀念仍然沒有深根在我們大多數人心裡。我真心期盼法治社會重現在今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