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國,始於魏桓子於西元前四八二年,亡於魏王假於西元前二二五年,共九任國君,為三晉之中最後滅亡的一國,但並不是因為國力最強,反倒是因為最不重要可滅可不滅,所以活得最久,我們還是一樣的討論方式來看看魏國的滅亡吧
一:地理位置
魏國領土約包括現時山西南部、河南北部和陝西、河北的部分地區。相當於晉國中間的國土,魏國擁有相當多的城池,原因就正是因為魏國正居於中原精華地帶,許多春秋時期被晉國所滅的中原小國都在魏國境內,這種情形在其他國中都是沒有的,由此可知,魏國國土就是居於中原精華地帶。
從戰國初期開始,魏文侯勵精圖治,雄踞天下的魏國盡情的發揮了他優越的地理位置,就算在最後魏國瀕臨滅亡關頭,魏國都城大梁依然是天下首屈一指的金城湯池,秦將王賁只能用水攻才攻得下大梁。
但魏國真正優越的地位不是山川形勝,而是人文薈萃。不知道是地靈還是人傑,戰國之中大凡最優越的人才一半是來自於魏國,而且多半是政才,許多都是一出山便對天下格局產生巨大影響。還記得魏惠王和齊威王兩人在討論何謂國寶,魏惠王說國寶就是珍珠,齊威王則說國寶是人才,要是看看魏文侯,他的國寶是人才,之後就真的成為珍珠了。
二:國俗民風
魏國國風就是敬賢,然而敬賢在魏國竟有兩種形式
魏文侯時,是實質的敬賢。文侯重用李悝變法,翟璜為上卿,吳起守河西,樂羊滅中山,西門豹,子夏縣治,開戰國舉賢用賢的先例。也因為文侯的首次變法,廢除隸籍,取締封地,讓魏國率先強大,吳起訓練獨步天下的魏武卒威震四方,開創了魏國在戰國初期極為強大的聲勢。
在文侯之後,其子武侯維持了敬賢的表象,但強臣卻一個一個離開,像公叔痤逼走吳起,就是個好例子。從此之後也開啟了魏國公族領政的隱傳統。
之後的惠王更是將表面的敬賢發揮得淋漓盡致,敬賢只敬表面,不看其才卻看其出身,如龐涓是名師高徒便加以重用,商鞅當時名不見經傳便棄之罔聞。孟夫子數度訪魏,惠王都極力款待,卻從不訴諸國事,此為敬賢而不用賢,人君大患
之後的惠王更是將表面的敬賢發揮得淋漓盡致,敬賢只敬表面,不看其才卻看其出身,如龐涓是名師高徒便加以重用,商鞅當時名不見經傳便棄之罔聞。孟夫子數度訪魏,惠王都極力款待,卻從不訴諸國事,此為敬賢而不用賢,人君大患
從此之後魏國霸權跟著衰落,連續幾代君王加上公族領政,魏氏宗親壟斷所有政治權力,司馬太史公曾評論魏國滅王原因乃是因為魏王不重用信陵君魏無忌。但事實上,魏國在文侯之後幾乎沒有重用過任何一個大才,要說魏國稱霸,是因為重用人才,魏國滅亡,更是因為忽視人才!
如此敬賢竟成為傳統,每當有大賢士進入魏國,必定大受款待。但在本國出身的白身士子通通一概忽視,直到他們在他國建公立業之後才再邀請他們為魏國丞相,周而復始如此。魏惠王於丞相公叔痤死前問政,公叔痤極力推舉衛鞅(商鞅)為相,魏王不聽,公叔痤便勸魏王殺衛鞅。魏王在魏國被秦國大敗後曾後悔自己應該殺了衛鞅,他後悔的竟然不是失去人才,而是沒殺死人才竟讓他流向他國,此等敬賢之道,真是獨步天下!
三:強弱興衰
魏國極強之時為文侯至惠王,文侯變法,又居於中原最富庶之地,在天下稱霸,魏武卒所向披靡,加上名將樂羊吳起,特別是吳起竟為古今罕見的不敗將軍。魏國的輝煌繼續延伸到了武侯及武侯子惠王。
惠王魏罌雖在即位之前遭趙韓兩國夾擊險遭滅亡,但在順利即位之後,魏國便重振霸權,任用鬼谷子高徒龐涓東征西討,稱王會盟諸侯,又將國都從小小的安邑遷到極為繁華又堅固的大梁。但之後龐涓死於馬陵道,魏國公子昂又敗於商鞅,河西之地盡失,魏國霸主地位在此衰落。
在此之後五代君王一切行動均為他國附庸,不論是秦國的直接侵略,或是之後強大的趙國的制約牽制。魏國不像趙國及韓國有一場大戰之後急速衰落。魏國是慢慢變弱,就像是個得了慢性病的人,身體漸漸越來越差,最後滅亡之前甚至不動聲色。王賁滅魏之前只在意大梁的高大城牆,整個魏國已經毫無反抗之力。這種方式,堪稱弱國滅亡典型。
四:敗亡原因
魏國篇與趙國相比好像不精采,滅亡的不壯烈,也沒有經過太多掙扎。但是魏國是曾經極強的國家,正是因為重用人才,開始衰落,也是因為開始忽視人才。有一句話叫做江山代有人才出,魏國總是天下士子集散地,卻總是讓人才從眼皮底下溜走,再也沒有比這個更愚蠢的錯誤了。
引以為戒,是我們現在該做的,留住人才,比培養人才更重要。六國之中,就屬魏國滅亡是最該歸咎於自己,人才是真正的寶物,忘記這一點,就是自取滅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