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25日 星期五

人際交易與國際貿易<下集>(RICE)

感謝各位朋友對上集的收看,讓小弟我來幫各位做個簡單的整理。

人際之間的交易,重點就在於個人用自己個人的所有(包括自己的產出及原本就有的所有物)與他人的所有物交換,在現代社會中中間也順便使用了''貨幣''這個媒介。隨著人與人之間的交易不斷擴大,形成了市場。地區也因為人與人之間彼此的交換從小鄉鎮擴大成了城市,程式與鄰近的鄉村之間出現了產業分工,也逐漸擴大程式的版圖成為了都會區。由眾多個都會區互相貿易往來,直到擴大到整個國家。

以上說的並不是在說一個國家形成的過程,而只是把人與人之間的貿易漸漸擴大,從人際推展到了以整個國家之內為主體的貿易。而這麼推展的原因只有一個,就是要繼續接下來的討論,也就是所謂的國際貿易。

國際貿易顧名思義,就是國與國之間的貿易。要是說得再更精準一點,就是在說兩個''獨立的政治體''之間的貿易。人際交易在上集時討論過,至少這樣的交易可以讓個人使用的物品增加,雖然你未必會比較快樂,但至少在純物質上來看,得到了更多。

那麼本集所要討論的問題更加的博大精深,就是國際貿易是不是會像人際交易那樣,可以使一個國家比原來更加富裕?這個問題不但複雜,而且敏感。

國際貿易跟一般的地區間貿易的差別主要有:政治體之間的不同貨幣之間的匯兌所產生的問題文化風俗上的不同

而國與國之間也會像人與人及地區與地區之間一樣,有天生稟賦或是產業方向之間的差別,及發展程度上的差別。所以既然要討論我們就一項一項的來開始討論,為了不使大家混亂,我會盡量表達的清楚。

首先,我們假定AB兩國不但在政治體上沒有給交易設下阻礙,且AB兩國貨幣都沒有出現問題匯兌上維持平穩,文化風俗上沒有太大的差異。

在這種情形之下,幾乎可以將AB兩國之間的貿易,簡化為兩個地區之間的貿易,所以現在我們就可以就兩種地區間的差別來討論:

天生稟賦或是產業方向之間的差別:
若是兩個地區差展程度相似但是產業上的類型極為相似,這時候會因為彼此的競爭而出現至少有一方的產業轉型。這種情況在地區貿易或人際貿易都有可能出現,那麼在這樣的競爭之下是不是會使其中一國在產業轉型之時或之後,對任何一國造成損害?

兩國在同種行業競爭之後,勢必有一方是落敗方,落敗的一方不論是倒閉或是被併吞(假設允許跨國併購)都勢必有人因此失勢或失業,然而大家會關心的問題就是在這競爭之後,那些競爭失敗的人,是否能夠找到別的工作,以東山再起?

我們可以知道一間公司倒閉之後有很多的人會失業,但是其實還有另外一種生產要素也會因此失業:就是資本。

資本失業之後會跟勞工一樣,轉作其他用途,一旦轉作其他用途,相對就產生勞動需求,那麼就會再另一塊領域有了職缺,由於社會總資本量不會因為競爭而減少,所以對於勞動需求也不會減少。

那麼在轉移的過程中是不是真的會這麼順利?那就要看同國家或是跨國家之間資本及勞工的可流動性是不是越大,如果可流動性越大,那麼調整的速度也就越快。

並且隨著出現了成本比較低廉的商品,兩國人民可使用的物品也跟著增加,或者可以說,兩國人民的財富就增加了。

發展程度上的差別:
兩國在發展程度上的差別,在這種情況之下可以說如同都市對鄉村之間的貿易。產業轉型的程度自然會比兩個發展程度類似且產業類型也類似的國家快很多,那麼在這裡主要的問題是,是不是在這種情況之下的貿易,會使得城市永遠都是城市,鄉村永遠都是鄉村?落後地區是否會因為貿易而永遠被壓著打,永遠翻不了身呢?

我的答案是否定的,觀看現在許多強權,並不是每個強權都一出生就是強權,拿台灣為例。台灣在50年前落後又貧窮,但是經過50年的貿易,有讓台灣被壓著打嗎?應該是說,貿易絕對不是貧窮國家持續被壓榨的原因。

一個較為落後的國家仍然一樣,可以從貿易之中得到好處,他還是可以透過貿易買到更便宜的東西,也可以透過消耗較少成本的市場將自己的產品賣到國外可以消耗更多的剩餘產出,如此推理,財富只會增加,不會減少。

世界上許多強權,仍然以出口第一級產物(如農牧產品)為大宗。並不是賣電腦賣面板才會賺錢,只要賣得對,財富自然會累積。


當然在這個地球上幾乎不會有這種所謂政治不設限制,貨幣非常穩定,及文化風俗非常類似的兩個國家,但是來看看在三種情形之下,對兩國的財富變化跟三種情況都完美的情形有什麼差別。

首先,先從政治體之間對貿易設下限制或提供補助開始討論,假設其它兩項情況不變,則就可以想像成是兩個城邦的貿易。

在兩者對貿易設下限制的情況來看,代表兩者之間的貿易量的減少。因為不管是透過限制進口、增加關稅等等,結果都是相同。

在兩者鼓勵出口的情況之下,雖然不至於縮減總貿易量。但會減改變國內資本及勞工的配置,擅自增加了某些出口業的利潤,間接支持了產業上的不平均。

在很多國家的經濟發展史上,常見到一種說法,就是一個小國進行貿易保護措施,限制進口增加出口,促成所謂的經濟奇蹟。以此為說法的國家像是我們台灣,或是韓國。

但是這種說法不完全正確,因為如果這種招數是真正的方法,那麼為什麼同樣使用這樣方法的越南菲律賓,沒有出現像台灣韓國這樣的經濟奇蹟?照本文的邏輯來看,去對貿易進行多種限制,只會減慢財富累積,及產業不均,如果對一項產品在國內就有需求又何必一定要強迫賣到國外去賺外匯?如果國外的東西又好又便宜為什麼不買國外的商品?至於國外的商品對我國產業的衝擊前面已經說明過,這裡就不再重複。

再來討論兩國貨幣匯兌的穩定性,在兩國中有任何一國貨幣不穩定,除了影響該國自己的物價之外,也會看貨幣之間的流動程度來看對另一國的影響巨不巨大,也就是對另外一國的利率和物價的影響程度是要看兩國的資金是不是夠自由流通。

且在匯兌波動大的時候,對於進口商或是出口商而言風險都相對提高,勢必減少兩國的貿易量,也就是會減少兩國的財富累積。

只是對於一個大國而言,小國的貨幣出現問題,是不太容易對大國本身產生什麼巨大的影響。但是反之不然,大國的貨幣發生問題常常是世界性的貨幣問題,原因正是越大的國家不但經濟規模龐大,且貿易對象也遍佈全世界,會同時透過金融市場及商品市場散佈到全世界。

最後來看兩國文化風俗上的差異會對貿易產生什麼影響,為什麼要特別提到風俗差異。納稅世界上有許多文化一開始並不喜歡貿易體系,也就是說在國與國之間還沒相互往來的時候,有些國家的商業貿易體系就已經非常發達,但有些國家就未必。

我曾經聽人家說過市場制度帶有文化摧毀性,我想他的意思應該就是在指這個,當兩國開始往來,除了戰爭,就是貿易。在兩國開始貿易的情形之下,兩國都會有一些產出被外國買走,也就鼓勵了這樣的產出,基於人的自利心,勢必在一開始只有貴族及奴隸的國家之中,增加一個新的階級"中產階級",專門從事生產營利這樣的活動。中產階級一旦出現商業體系就開始活絡,開始逐漸打破了過去的體制,出現了更大的市場體系。簡單的說,貿易也會讓兩國的文化風俗趨於一致。

各位請不要誤會,我並沒有說兩國文化趨於一致是一件好事,我只是在推導這樣的過程並敘述這樣的事實。然而真正促進了社會從原本只有貴族與奴隸的社會演變到有程式有商人的社會的真正原因,就是人的自利心。簡單的說,透過國外市場的開放,引進了過去沒有的商品及制度,使得之前集中在貴族手中的財富逐漸透過市場落到了中產階級手中,貴族也因再也養不起奴隸就放棄了莊園制且開始變賣土地,土地落入了中產階級或是自由民的手中等等。
這些都是開放了貿易之後可能會有的情況。

然而在這裡跟上一項一樣,大國可以透過貿易較容易的影響也可以說是摧毀小國原有的文化風俗,但是小國卻比較難撼動大國的風俗。像當時西班牙及荷蘭人對中國的貿易並沒有對中國有很大的改變,倒是中國透過從歐洲來的美洲白銀,開始使用了白銀作為貨幣。

綜合以上全部看法,小弟我的論點是:國際貿易基本上對於國家累積財富是有幫助的,不同於人際交易的三項其實仍然無法改變國際貿易有助於財富累積的事實。

當然關於國際貿易的問題非常非常博大精深,小弟盡力將它縮小成這樣的篇幅做個簡單描述,如有錯誤,還請各位不吝指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