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的主題如上,其實是說人際交易與國際貿易。只是因為這個題目博大精深,一言以敝之又不可能,所以盡量將他分成兩個部分,在這一個上集,我會只針對人際交易的部分來討論。
所謂的人際交易顧名且思義是很容易的,就是在指人跟人之間的交易行為。意味著人,把自己的某個東西,跟另一個人的東西,做交換。這個交換只有兩個前提:
第一:雙方對於自己的物品,權利完全且可轉換
第二:雙方是基於<自願>的情形下交換
第一個前提的意義是指如果雙方對於自己的權利並不完整,那麼這場交易就不會成功,可以簡單的想成不是我的東西,我不可以隨便借別人或是送別人這樣的概念。當然這裡就牽扯到了法律交易成本的問題,只是這裡就這樣簡單化的解釋。
第二個前提牽涉到的是,這場交易是不是對雙方有利,自不自願是一件不會影響到交易的進行,卻會影響到交易對雙方有沒有好處的結果。在以下,我會盡量簡化到已經是自願性交易的情況來討論。
從人類的發展來看,交易的開始,是因為人類開始擁有了"物品"。有可能是樹木,土地,刀,器具等等。但是人類是如何取得物品的呢?無非是撿來,砍來,圈起來,或是生產製造出來。
取得這些物品之後,因為某些物品也許超過了自己的需要,而卻又缺少了其他的物品,除了自己生產,就是從別人那裡取得。然而取得的方式,也就不外乎去搶去偷或是跟別人交易。
隨著人類的生活越來越進入文明,也就是人類越來越了解,互相合作遠比彼此殘殺來的好。就開始出現了制度規範人類自己的生活,其中出現的一項就是集體交換的場所或制度,也就是所謂的市場。
市場正是一個提供許多人交換彼此生產或是物品的場所或是制度,每個人帶著"屬於自己"的生產,"來到這個市場",跟別人"交換"。 這就是一個相較於古代人,比較接近現代人交易形式的情況。
看完以上這麼多枯燥乏味的故事希望大家沒有睡著,這個故事並不是一般性的,也就是說不是每個地方的每種文化的民族都會這麼做,有一些文化體系特別不喜歡跟別人交換,有一些文化特別不喜歡自己生產,所以這樣的過程可以說花了人類非常久的時間才如此。
這些更為詳細的推理過程,如有興趣可以參照國富論及COASE的理論故事會更加完整。
現在就開始來分析,為什麼人類要交易,交易對一個個人而言究竟是好是壞?好又好在哪裡?壞又壞在哪裡?
如果在一個完全無法交易的世界,個人必須要生產或是想辦法生出自己所需的一切,從最基本的食物,水,禦寒衣物,居住場所,到更高的需求像是自衛的工具,裝飾的物品,可共享受的休閒等等。
由上可見,就算是一個接受過完整普通教育的現代人,要達成以上的基本需求尚且不能,更何況是更進一步的需求,所以如果在一個可交易且權利被完整保障的世界裡,人生產的物品過剩的可以和別人交換,代表著如果有兩個人,可以一個人負責耕種,一個人負責牧羊
如果有三個人,則除了耕種牧羊之外,還可以專門製造木工,可享受的東西就更多了。在此推理,越多人彼此交換,彼此可享受的物品也就越多。
隨著可交易的情形發生,至少可以確定人的物質生活會透過如此來改善,請注意,我只說物質生活,我並沒有說他們會過得比較快樂,我只有說他們比較不會餓死冷死。這就是交易的好處,可以專心一致的生產一樣東西,在跟別人交換你需要的,會比什麼都自己做能享受得更多。
至於壞處呢?也許就是所謂了破壞了陶淵明的生活。等於是如果人口必須增加,那麼就是必要交換,等於會強制破壞某些文化原有的習性,比如本來不喜歡交換的文化,會因為外來的衝擊引進了所謂集體交易的市場制度,所以破壞了原有的文化習性。
至於好是不好交由個人自己判斷
在這樣的情況之下,交換對於一個個人來說至少是可以溫飽的最好選擇,如果你決定做個陶淵明,那麼就必須享受清苦而自樂樂。
這就是大致上人際交易的過程,我已經盡量縮短的推理的過程,其中有非常多的環節我無法交代太清楚,是因為非常的多且複雜,但我在這裡僅做的簡略的介紹,再一篇文章之中我會比較人際交易,與國際貿易的關係。究竟'交換"這樣一件事情從個人推展到一個地區或是國家,會產生怎樣的變化?如果對於個人來說,交換至少比自給自足來的容易溫飽,那麼國際間的交換是不是真可以讓國家比自給自足享有更多生產。如果可以,那麼應該如何交換?是應該完全自由,還是應該只允許一部分的交換?
這些問題,請待下回分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